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前行之路

2017年03月07日 关注度:158266
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前行之路
核心提示

  买手店,是指以买手的眼光审美为核心,搜罗世界各地不同品牌的时尚、个性商品,融合在一起进行销售的店铺。它主要面向强调个性、时尚的消费人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买手店在欧洲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1996年,第一家买手店在中国上海开业,标志着买手店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但经过了十多年的沉寂,2010年左右,买手店才正式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前行之路
标签:买手,买手店  编辑:晖晖

买手店的概念

  买手店,是以买手为核心,以目标客户群的时尚观念为基调,以商品款式为主要衡量标准的集合店铺。在买手店内,你可以找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牌,这些品牌可以来自世界各地,可以是国际奢侈大牌,可以是潮流时尚品牌,也可以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相同的是,这些品牌的产品都必须足够时尚、独特、个性,也需要足够超前的流行预判能力。而目标消费者,则能够很轻松、便捷的从几十个最潮流的品牌、最热销的产品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商品。

  买手店的买手们会从各大时装周、品牌秀场上获得最及时、抢先的潮流讯息,并快速品鉴辨别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客户群的商品,并将他们带回来,重新陈列、搭配、销售。

买手店的升级、变迁

  最早期的买手店只是独具品味的时尚买手针对极少部分品味鲜明的目标客户群,为他们挑选时装、珠宝、饰品、皮包、鞋子、化妆品等商品。随着时尚爱好者的增加,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买手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买手店也在不断升级蜕变。

  从规模模式来看,买手店经历了从单独的、小而美的精品买手店,到全国连锁性买手店,再到精品百货……的变迁,买手店也在前进的道路中寻找更便捷的商业化道路。但实际中国内地市场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买手店,都属于第一种模式,也就是最传统的模式。要做到全国连锁性买手店,则需要强大的商业策划推广、市场调研与成本控制实力,这已经不是纯粹的买手就能玩转的领域。而想要成为精品百货更需要有足够的口碑以及成本低廉的商业空间——在当下寸土寸金的中国市场,显然有着地产背景的零售商才能实现。

  从买手店内部提供的内容来看,买手店也经历了不断的升级。最开始的买手店或许只是提供商品,而现在的买手店,除了提供不同国家、不同品牌的时装、珠宝、饰品、皮包、鞋子、化妆品等商品之外,也会提供家居用品、日常生活用品、IT产品、玩具手办、杂志等商品。而除了实际商品之外,一些买手店也会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如咖啡茶歇、造型设计、艺术欣赏、人文体验、活动沙龙、指定商品代购等,通过这些增值服务来增加顾客体验度,提高买手店整体格调,增强自身竞争力。

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现状

  1996年,第一家买手店在中国上海开业!但当时的中国内地市场尚未成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依旧停留在盲目追求“名牌”的阶段。很大一部分快速致富的中国消费者通过购买昂贵的大牌、名牌来完成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定,大牌同款、爆款在周边比比皆是。而以“个性”为主打的买手店则被埋没在各大商场、各个大牌专卖店之外,只能借一部分“懂行”的人徐徐求生。就连香港知名买手制百货代表品牌连卡佛在最初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时,都遭遇了滑铁卢,只能于2006年相继关店、铩羽而归。

  随着互联网高度普及,中国消费者接收国外讯息的程度加深,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夸张的大牌LOGO不再是他们的选择标准,低调的时尚、超前的潮流、个性的设计成为他们的全新消费趋向。拒绝同质化、拒绝低俗的炫LOGO,追求与众不同,使得他们开始去寻找更个性化的店铺——买手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但在2009年以前,中国内地买手店市场依旧以“外贸”“国外品牌”为主。中国本土买手店很难出头,仅有上海的Glossy、BY和北京的Waterstone表现稍显不错。

  直到2009年以后,中国本土买手店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日渐成熟,中国设计师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原创个性设计,而不只是盲目崇拜国外设计师品牌。中国本土买手店也开始遍地开花。BNC、栋梁、Triple-Major、Alter以及TIPS等以中国设计师为全部或部分卖点的买手店先后诞生。而这些买手店,也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设计师品牌提供了快速生长的沃土。

  消费者对个性需求的增长、对品牌认知的改变,以及时尚个性消费人群的扩大,是买手店快速崛起的主要因素。中国市场严峻的同质化现象,逼迫消费者只能到设计师品牌店、买手店去寻找差异化产品。

  但中国日益增长的高昂的租金以及物料、人力成本,也使得很多独立设计师品牌无力开设自己的设计师品牌店——买手店,则成为了这些设计师销售自己作品的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线上购物不断完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在线上选择个性化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原创设计师选择开设线上店铺,也使得同质化严重的实体百货、商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百货商场在寻求突破之路时,也将视线放在了买手店上。2012年,武汉HCH的开业,就标志着传统代理商开始向着 “多品牌买手店”方向转型试水。其他一些百货商场也开始通过各种支持政策来吸引多品牌买手店的入驻,由此推动了买手店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而越来越下调的定价,也使得买手店不再高高在上,而成为了更多人能够体验的“时尚购物场地”。

  截至2016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内地市场的买手店已经达到八百多家,中国内地买手店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竞争与机遇在市场上共存。

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分布

  由于买手店的特殊性,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审美品味较高的一线城市。其中,上海、北京的买手店占据了38.7%,分别为197家和168家。杭州、广州、成都、深圳也是买手店的活跃城市,数量均在40家以上。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以及一线城市的竞争激烈,买手店也在向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扩散。且由于租金等物价较低,相比一线城市,买手店在二三线城市更容易并乐于打造大店。

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比欧洲,中国内地的买手店模式起步晚、发展快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小规模买手店门槛较低,一个买手+一家店铺就可以拉起架子,也使得这个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当然,买手店的核心便在于买手的品鉴力,实力不够的买手所开设的买手店也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的买手店也很难存活。

  探索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未来发展之路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来看。

  忽略品牌 落实产品本质

  买手店的主要竞争力还是在于产品本身的时尚设计。中国内地市场的一些买手店逐渐进入“品牌论”误区,高知名度品牌的产品大量打包,而不去衡量产品本身的市场流行度。买手在买进产品时,需要忽略品牌,落实产品本质,抛开日渐浮躁的心态,静下心来,去细细搜罗、挑选、搭配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挖掘优秀本土设计师品牌

  中国内地买手店的货品主要来源于国外大牌、国外个性设计师品牌以及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具体情况视不同的买手店而定。买手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未来发展,在考虑产品个性本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各方面成本利润问题。国外品牌采购难、周期不方便等,都会增加买手店成本,缩减利润。而选择本土设计师品牌,挖掘优秀的本土设计师品牌,更有利于成本控制、利润增长。

  精准风格定位 瞄准目标客户群

  买手店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同时,不断扩大的客户群体,也使得买手店在选择产品时更难定位。与其盲目扩大产品的选择范围,不如进行精准风格定位,瞄准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高定路线、暗黑风格、潮牌休闲范、名媛淑女风……总有一款,适合你更好的去发挥。

  以艺术生活体验提升附加值 打造多元社交空间

  当下以及未来的主流消费群体已经发生改变,80后、90后占据了主要地位,消费者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注重个性趣味、格调生活品味与互动性的心理逐渐取代了“品牌论”“品质论”。买手店在提供个性化产品的同时,通过为消费者提供艺术生活体验,打造一个多元社交空间,更能提升店铺附加值、竞争力,也能强化消费者印象,提升新时代消费群体对店铺的忠诚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买手店在采用这一方式对店铺进行升级。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打造O2O经营模式

  当下主流消费群体早已习惯网购,线上购物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买手店在强化实体店购物体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线上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不仅能够抓住热衷网购的消费群体,还能降低买手店实体经营的成本,并快速打破地域界限,辐射更多的消费人群,提升品牌知名度。

图文资讯

新浪微博